愛書人
  《寫我的書》
  年過八十、著名的日本古典文學翻譯家和詩詞研究家林文月,作為一個愛書之人,在某些個夜深燈孤的閑暇時分,不經意間發現原先被束之高閣的書,有一種久違再遇的欣喜,繼而徹頭徹尾重讀一遍。那些關涉書的懷念從記憶深處涌來,《寫我的書》其實不止於書,而是一場人與書的心靈交談,幾段舊時文人交往的情誼往事,有關於外祖父連橫、師長台靜農、鄭騫、夏濟安、葉嘉瑩、日本漢學家平岡武夫等一代文人的音容笑貌。打動我們的不是那單純的書話,而是書外的故事。
  《半生書緣》
  這更像是一部文學訪問記。作者李黎作為20世紀80年代第一批到大陸走訪的旅美作家,對老一輩文學家們的拜訪,本身就是“一個文學與文化的歷史見證”。當年她在範用先生的引導下,一一拜訪茅盾、丁玲、巴金、沈從文、黃永玉、艾青、錢鐘書、楊絳、李子雲,以及身在臺灣、作者的文學故友殷海光、陳映真。拜訪過後,作者以這12位人物為中心,用題記和圖片記錄下各個時期他們的生活,李黎的筆鋒下,藏著對那個曲折動蕩的文學年代最深情的書寫。
  《買書記歷》
  這是一本彙集兩岸三地39位愛書之人的“淘書回憶錄”。39位愛書人,圍繞“私人買書史”的主題,展開各自表述。這些人既有聞名海內的藏書大佬,也有深藏不露的民間高人,既有學者、媒體人,也有舊書店老闆、自由職業者……他們甚至在冬日凌晨四點就起床奔赴舊書市場,他們的足跡遍佈琉璃廠、潘家園到舊書網站、拍賣場,他們的網羅涉及線裝、新文學、簽名本、近代詩詞、非正式出版物等各項專藏,這是一群為了買書傾註全部熱情的人。其實,淘書的故事講了一代又一代,談的是書,書後面到底還是人。
  私人閱讀史
  《刻小說的人》
  這幾乎是一本可以顛覆大眾對書評持有負面認識的奇書,沒錯,它本身就是一本正統意義上的書評結集,“神龍見首不見尾”的書評人比目魚,卻讓這本打上個人印記的閱讀史,成為引導讀者的“私人閱讀指南”。這位坦誠自己喜歡不按常理出牌作家的“理科男”,寫書評只是愛好,他憑著熱愛和勇氣,把那些並不好啃的作品英文原版一路橫掃過去,並認真“刻”下讀後感。
  比目魚選書只從個人興趣出發,標準是“辨識度”。我們在這本書里,看見的都是一些“怪異”卻才華非凡的作家,黑色幽默的馮內古特、困頓的卡佛、“邪惡”的奧康納、鬼才波拉尼奧,“極繁”的華萊士、擁有國內文壇“罕見氣質”的阿乙和阿丁……他們的八卦被津津樂道,作品被深刻剖析,不足被無情曝曬。值得一提的是,比目魚很少分析那些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作者,即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、海明威或伍爾夫,也是因為他們的“疾病”才一敘。這些個人偏好,都需要作者有強烈的自信。比目魚恰恰有這種力量,他像一個法醫那樣解剖作品的內臟,檢查內部的獨特之處。他告訴你《時間箭》的“倒帶敘述”需要考驗讀者的智力,而《郵差總按兩次門鈴》的冷敘事功力實在了得,而所謂“自由間接文體”,他更是會帶著你一同在《紅樓夢》中尋覓對應。誠如書名“刻小說的人”那樣,比目魚“刻”這些名字到其私人閱讀記憶里,也刻下他對書評的熱愛,對小說的熱愛。
  《幻想圖書館》
  提起日本人寺山修司,總離不開“前衛”的印象,他是詩人、編劇、劇場藝術家、電影作者,又是一位賽馬評論員、攝影師和生活改革者,一生極為豐富。在中國,寺山修司的名字總與《上海異人娼館》聯繫在一起。可寺山不止關註性,奇聞奇觀和奇情奇趣,都是他的旨趣所在。本書是寺山關於冷知識的集納。自歷史上存在的書籍、電影等文本切入,串聯起如狼人、變形漫畫、頭髮、青蛙等小物件的演化小史,幻化出萬種風情。
  這絕對是一本色彩斑斕且引人入勝的讀書筆記,你看看每章節的名字:“成為青蛙學者的愉快百科”、“鞋子民俗學的閱讀方法”、“少年時代是個獵奇雜誌迷”、“收集狂們的迷樣情報交換志”、“月下獨自閱讀的狼人入門書”……這當之無愧是一部紙張上的蒙太奇了吧?對於寺山的擁躉來說,這本讀書筆記為我們提供了他天馬行空的靈感來源,我們且跟著寺山一起,進入五光十色的“閱讀時空隧道”吧。
  讀之方
  《宛如一部小說》
  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。作者達尼埃爾·佩納克曾經做過中學教師,對於學生不愛閱讀的情況非常理解,他總結自己十來年的閱讀體會,推出了一套獨特的閱讀觀念,告訴人們要讓孩子閱讀作品本身,而不是佈置作業。本書討論的對象雖是學生,針對的卻是成年人。作者認為,要喚起孩子的興趣,強制閱讀沒有效果,唯有把閱讀當成一種平凡的樂趣,不索要任何交換物,才能改善每況愈下的閱讀現狀。
  《閱讀整理學》
  本書可稱得上是一本“閱讀技巧寶典”了,日本語言學大師外山滋比古把閱讀行為分為兩種類型:一種是閱讀已知信息的α型閱讀,一種是閱讀未知信息的β型閱讀。作者推崇對β型閱讀的培養,認為雖然這種方式的閱讀體驗比α型閱讀艱辛,但對於我們的知識增長來說大有裨益。在信息爆炸時代,“淺”文風愈加盛行,很多讀者在選擇書籍時耽於“輕閱讀”書籍而愈加排斥相對生澀的閱讀領域,從閱讀中獲得成長的人變得更少了,希望這股閱讀“技術流”能幫助我們在高速運轉的信息時代,為閱讀找到新的定義。
  書之所
  《書店時光》
  書店的功能其實都差不多:閱讀、挑選和購買,但如果你喜歡一個書店,卻是因為它的風格和它的店員,這本《書店時光》就是要告訴你這些。全球33家各具魅力的書店,海量圖片加上詳細訪談,讓它成為最實用的書店書,不過我要說的價值並不在於此,這本書中介紹的許多店員,都是一群為了實現生活理想而做出選擇的人,他們高學歷、有主見,對閱讀的獨特理解支撐著其書店的生存。這不僅僅是一間間美麗的書店,更是在呈現讀書的意義。
  《我與岩波書店》
  日本的岩波書店以出版高質量學術著作聞名,前社長、總編輯大冢信一在從事出版工作的40年裡,關註日本上世紀60年代至21世紀初的哲學、思想領域的發展,跨越學文、藝術、社會之間,創造出嶄新的文化風景,為20世紀下半葉日本的人文社會風貌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。本書是他的回憶錄,記述了一個資深編輯最好的人生40年裡經歷的人與事,讀者可從中一窺日本學術文化和人文出版的黃金時代。
  本版撰文/新京報記者 柏琳  (原標題:關於書的書之清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l64rlcmx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